桂林(蒋兴中)浅谈学书法的一点感受
您现在的位置: 书法教育 >> 网站中心 >> 专题风采 >> 会员风采 >> 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
[注意]桂林(蒋兴中)浅谈学书法的一点感受 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体:
桂林(蒋兴中)浅谈学书法的一点感受
作者:办公室秘…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2350    更新时间:2010-05-31    

 

 

浅谈学书法的一点感受

 


 

蒋兴中,男,1974年生于桂林,从小喜欢书法,勤奋习书10几年,曾经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书法大展赛并获奖。现为桂林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 

 

从开始写字到能够写出一般性的书法作品,再到如今较为得心应手的创作,我经历了若干艰辛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,这些实践和思考与伴随着创作的不断学入,逐渐地调整、演变和提高。我还在创作实践中梳理出了以下几点零碎的看法。

坚定传统之路。继承传统是书法创作的根本和源泉,历代名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,无论是碑还是帖,都是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的精萃,反映着时代的创作高度,体现着书法艺术性和规律性。离开了传统的沿袭,就等于脱离了的束缚,失去了书法特有的光采。只有继承传统,大量的临习古人碑帖,才能站稳脚根,真正走上书法创作之路。除了优秀的古今法帖外,书法的传统还包括书法艺术以及审美范畴,诸如方与圆、曲与直、迟与速、疏与密、生与熟、巧与拙乃至笔力、神采、气韵、意境、书风等等。

书路尽量拓宽。写书法最好不要只写一种字帖,如写欧或颜一写便是十几年动辄几十年,其余不涉猎,这样写来僵化。不易求变出新。应尽量多临几家,既可以多一些选择,又能相互补充,进而融会贯通。康有为提倡遍临百碑而自成一家,便是这个道理。艺术有相通之处,如电影演员若仅能扮演一种角色,肯定前途不大,反之如果戏路宽,各种人物都能饰演自如,其艺术前景则蔚蔚可观。写书法也一样,不应提倡一碑一帖从始而终,不宜提倡作品里仅含容着一种碑帖的面貌或成分,只有多临碑帖,碑帖兼容,写出的作品才能丰富多彩,耐人寻味。我比较喜欢混杂型书风,即一件作品难识传统渊源脉络则佳。我还喜欢五体并进的临习创作形式,这样惚于相互借鉴、相互融汇。暂时看,好像有点不谋专精。但长远看,一旦有了新的创作契机,便可能出现转机和质变。因为它的传统根基厚,容纳丰富,有大幅度提高的潜力和空间。
    
不宜忽略当代大家。书法创作的重点要放在对古人的研究借鉴运用上,然当代大家的典范性作品也不宜忽略。如重点进行行书创作者,在充分精研二王宋元的基础上,亦可对当代谢无量作些研究和临习,谢氏作品书卷气好,轻松自如,有可取之处,当今书坛不少书家尝到了学习谢书的甜头。写行草书的,可借鉴一下于右任,于书大气磅礴,碑味浓烈,常习此书,使人心胸博大,襟怀坦荡。写大草的可借鉴林散之,林书作品线条丰富,章法清朗,墨法多变,意境高远,有古人不可及处,有人说,今人不可学,是指当代那些未经检验的作品不可学。像吴昌硕、于右任、谢无量、徐生翁、林散之等当可吸取借鉴,因为他们是经过检验的公认的艺术大师。当今书坛有不少向时人横向取法的,多不可取,原因是这些被取法者虽为一时名流,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,但其作尚未定论,学后易流于时俗。

入古愈深,潜能愈大,创造力也愈大。传统书法深厚蕴藉、丰富博大,只有善于发展和不懈地挖掘古典精华,在浩如烟海的碑帖中,尽情吸取古人法乳,才能在创作上做到游刃有余、厚积薄发。平时如重视在三秦、汉魏、晋唐和一些民间书法领域周旋,加上对明和近代一些大家作品的深入掌握,于真、草、隶、篆、行五体的创作皆能达到一定高度。当今,喜写宋元或明清的书家较多,但涉猎的知识面却不够广泛。假如能再增加一些秦汉北碑的养料,线条会更加沉稳、厚劲,不显浮浅。正如有些作品远看效果尚可,近看则觉笔力不足,原因就是缺少古代精品的熔铸。一般地说,书家对古典主义的作品涉猎多、积淀厚,其创作思路便相对开阔,书路较宽,创作形式多样,束缚性较小,反之,则会相对的受到局限。

加大资料容量,提高鉴赏能力,防止庸俗化。书法创作除了动手实践外,还须拿出相当的精力阅读研究有关资料,特别对古今精典之作则要更逐一认真研读,以此增强自身对艺术的鉴赏力。从一定意义上讲,艺术鉴赏力的高低决定着书家创作的实力。正如一个眼力不高、难以鉴别优劣的书家,创作不出高品位力作一样,因此书家通过对大量古代碑版涉猎,对精典作品的学习分析,对古今名家墨迹的欣赏研究,可以开阔视野,促进创作水平的提高。确实存在有眼高手低的现象,存在这类现象的作者,大多因花费在临帖、创作上的时间较少所致。解决的办法是提高鉴赏力,提高创作的熟练技巧,互为滋补,均衡发展,就能相得益彰。

切忌因循守旧,固步自封,要适时调整创作方向。书家的创作风格定势不是一劳永逸的。而是在累年实践创作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调整改进提高的。过早地确定风格定向,往往会落入固步自封的窘境。齐白石的衰年变法,对我们应当有所启示。事实上,凡有成就的大艺术家,其创作风格样式无不是经过反复调整、改造、筛选、对比而逐渐确立的。所谓风格的调整,并不是随意为之,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实力,分析当今书法的创作动向,结合自身经验的积累,有目的、有追求,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开掘,而最终于自然中形式的。

 

 

 



 

蒋兴中   作品(局部)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文章录入:sdr    责任编辑:sdr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
    没有相关文章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